郑州市第十六中学校本课程申报书
课程题目:《 伸出手、迈开腿 》
系列: 模块:
申报人: 吴慧锋
郑州市第十六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申报书 | ||||||
课程名称 | 伸出手、迈开腿 | |||||
申报教师 | 吴慧锋 | |||||
课程类型 | 活动课与理论课相结合 | 课程材料 | 实验、讲义、课件 | |||
课时总数 | 16—18 课时 | 学分设置 | 2 | 课程来源 | ||
适用年级 | 高一 | 班级规模 | 30 | 创编 | ||
实施条件及要求 | 学生水平及选报形式 | 学生水平:热爱生活、对地理感兴趣,愿意吃苦,肯动手。 选报形式:网上报名 | ||||
技术、人员 | 技术:实验、班班通 人员:助教一名 | |||||
场地、设施 | 场地:地理教室。 设施:实验器具。 | |||||
课程简介 | 本课程主要由地理实验、野外考察和学以致用三个模块组成。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名言:我听见了就忘记了,我看见了就记住了,我做过了就理解了.可见“做”是重要的学习方式.如通过实验模拟大气运动,当它直观、形象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时,学生学起来会事半功倍。 野外考察如考察“南水北调中线如何跨越黄河”,构建了一种开放、生动、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,是课堂教学的延续、印证、检验和补充,其改变学生主要通过课本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,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,是沟通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。 而学以致用模块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,如通过对太阳高度、气候内容的学习之后,我们走进某新建小区挑选一套采光通风均好的户型。 | |||||
开发背景 | 首先,高中地理尤其是自然地理难度较大,如天体运动、地壳变动、洋流等,这些内容对高一甚至高三学生来讲想弄明白其原理并非易事,然而在高中阶段它们却是重点。而模拟实验可以使自然现象和过程形象化、具体化和动态化,使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,使学生对地理对象的空间分布获得较为形象和生动的感知。如果能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模拟实验,让学生参与其中,那么这些难点将不攻自破。 其次,地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、思维能力、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等,这些无疑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。 第三,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,学生不仅能获取大量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,而且能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,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,塑造他们社会认同的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观,这也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| |||||
课程目标 | 1. 树立学生国土意识、生态文明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操。 2. 培养观察能力、思维能力、实际操作能力。 3. 增加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。 4. 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能力,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。 | |||||
课程内容 | 实验课: 1. 模拟大气运动 2. 模拟洋流 3. 模拟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 4. 制作地形模型 野外考察: 1.南水北调中线郑州站 2.黄河下游的断流 3.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:如都市村庄 4.调查郑州市河流的污染源 学以致用: 1. 方向判断 2. 为某业主选择采光好的房子 3. 帮家人安装太阳能 4. 帮家人装雨搭 | |||||
课程实施 | 1. 课时安排:每周一个课时,一周至两周体验一个主题,总十六周,十二个主题。 第一周:模拟大气运动 第二周: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如何过黄河 第三、四周:在野外、在市区如何辨别方向 第五周:模拟风海流 第六周:调查郑州市某河流的污染源 第七、八周:在某小区内为业主选房子 第九周:模拟流水侵蚀地貌 第十周:模拟流水堆积地貌 第十一周:走进城中村 第十二周:帮家人安装太阳能 第十三周:帮家人安装雨搭 第十四周:自己动手制作地形模型 第十五、十六周:考察黄河断流并分析原因 2. 教学方式:理论学习,室内实验与野外考察。 3. 组织管理:班级授课,小组合作。 | |||||
探索课程评价 | 1. 成绩来源:考勤20%+课堂参与度 50%+作业30%。 2. 评定方式:学生自评,生生互评,老师评定相结合。 3. 计分方式:90分以上为钻石级;80到90分为白金级;60到70分为黄金级。 4.评价手段:课堂、课外成果展示。 | |||||
教研组意见 | 教研组长(签字): 月 日 | |||||
课程委员会意见 | 审定人(签字): 月 日 | |||||
|